專家解讀丨周雪平:依靠條例,加速推進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技創新
周雪平 (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、研究員)
新頒布的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》(以下簡稱《條例》),明確了防治責任,細化了監測預報、預防控制、應急處置等全鏈條制度安排,強調了綠色防控技術重點方向,是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治理能力提升的法律遵循,不但為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保障,也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。
一、科技創新是植物保護技術進步的重要支撐。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,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“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”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針對不同的病、蟲、草、鼠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技術,涉及到細菌、真菌、病毒、線蟲、昆蟲、農藥、機械等多學科知識,知識含量高、技術要求高。病蟲害發生流行規律的研究、防治技術的提升、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,更離不開科技支撐,更需要加強科學研究,加快成果轉化,加速知識普及。《條例》明確指出,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學研究,推廣先進適用的科學研究成果,普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學知識。這為植物保護科研工作者開展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律保障,必將推動植保科技創新進入新的高度。
二、國際合作與交流是提升植保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途徑。病蟲害發生不分國界,近年來,隨著國際農業貿易的增長和人員往來不斷頻繁,多種農作物病蟲害入侵我國并造成危害。例如草地貪夜蛾2019年入侵后,迅速擴繁到26個省市區,發生面積1600多萬畝,嚴重威脅我國玉米生產安全。沙漠蝗在肯尼亞、索馬里等東非國家和印度、巴基斯坦等西南亞國家跨區域大范圍遷飛。甜菜孢囊線蟲、番茄前麥蛾、李痘病毒、馬鈴薯金線蟲等多種新傳入的植物疫情在我國點狀發生。開展這些遷飛性、流行性重大病蟲害的溯源分析、監測預警、防控技術研究等,都需要開展深入的國際合作。近年來我國開展的中哈合作治蝗、中韓中越稻飛虱合作等,都產生了積極的成效。《條例》指明國家鼓勵和支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國際合作與交流,將有利于拓展植保國際合作范圍,深化合作領域,擴大我國植保的國際影響力。
三、綠色防控技術是未來植保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。近年來,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的需要,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得到大力的推廣應用,對推動農藥的減量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和生態環境保護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。《條例》具體強調,國家鼓勵和支持使用生態治理、健康栽培、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和先進施藥機械以及安全、高效、經濟的農藥。這些都是當代植物保護倡導的綠色防控技術措施,符合我國經濟社會和植保科技發展需求。《條例》提出了科技創新的優先領域,具有鮮明的科技導向,體現了支持先進性、引領性、前瞻性技術的科技創新,為我國新時代植物保護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。未來植物保護科技創新應更加側重以需求為導向的生物防治、理化誘控、生態調控、免疫誘導等新產品、新技術研究,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提供產品和技術支撐。
四、對病蟲害進行分類需要科學確定指標依據。我國是農業有害生物災害頻發的農業大國。據統計,常見農業害蟲有739種、病害775種、雜草109種、鼠害42種,農作物病蟲害分布廣、危害重、突發性強,過去沒有采取分類管理,難免導致重大病蟲害防控中出現責任不清的情況,貽誤防治時機,加劇危害損失。《條例》決定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,將其分為一類、二類和三類。開展病蟲害分級分類管理,明確責任劃分,使我國病蟲害防治更加科學規范。對當前我國這1600多種病蟲草鼠害如何分級?確定哪些分類指標?例如危害損失、發生面積、公眾影響、國際關切的程度,怎樣定性和定量區分,這是隨著《條例》頒布對植保科技工作者、管理者提出的首要命題,需要盡快開展相關研究,尤其是確定一類、二類病蟲害具體種類,以便盡快明確責任,推進后續防治工作。
五、認真貫徹《條例》,加快推進植物保護科技創新。《條例》經過多年的起草和論證,不斷完善并得以頒布,是科學立法的結果。《條例》實施之后,廣大植物保護工作者,包括植保科技工作者更應該結合業務工作深入學習貫徹《條例》,依靠《條例》,加快推進我國植物保護科研創新。加強對新發、突發的重大病蟲害如草地貪夜蛾、柑橘黃龍病、小麥赤霉病等迫切需要的安全高效綠色防控產品與技術的研發,強化與新興的材料科學、信息科學等交叉學科的聯合,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危害規律和機理研究,研發新型農藥與高效施藥裝備、生物調控與理化誘控技術產品,攻克有害生物抗藥性監測與治理技術,集成農藥減量控害及全程綠色防控技術。通過科技創新,為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提供技術和產品保障,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、農村生態環境安全。
相關鏈接: